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自己作品放在网上传播,还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在网上相互传送这些网上作品.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交流,增进沟通,分享快乐,传递友谊.而那些网上作品绝大部分是正面的,优秀的,和高品位的.正因为是这样,很多人才希望先睹为快,才觉得应该让自己的好友共同分享.同时,那些作品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几乎无所不涉及.可以说它在真正意义上涵盖了我们世间红尘,也成了现代网络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了.更有甚者,现在的网络是包罗全世界的,什么样的人们,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言论,什么样的文化, 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品种, 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主意,……都可以流传到网上去.当我们面对网络上滚滚而来的人世红尘,并在我们得到这些信息,知识,和享受之余,也会勾起我们对这个世界新的看法,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也会驱使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公平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平台.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把各自的思想,意识,理念,乃至信仰,主义和灵魂真正融入到我们这个地球村中去,并让大家来共同评判和取舍,而不再是由极少数人说了算,或只受少数人控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进步.假如古人有了我们今天科技手段的话,他们何须悲愤地看破红尘呢? 我们现代人是幸运的,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笑侃红尘,用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 网络是一个公平的舞台,是一个自由的天地,是一个轻松的乐园,是一个虚实兼备的世界.网络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一个界面,它可以让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东西从虚拟世界里得到;同时它又可以让我们通过对虚拟世界的倾吐发泄后,带着更深的感受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在网络上笑侃红尘,可以让我们尽情和真实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发表自己的想法.你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读者和观众,谁也不会来过分地限制你,谁也不会在乎你说些什么? 你的思想和声音会自然地流入一个你从不知道的山涧河道,也许会在一个陌生的方向和空间发出一个你所盼望的回声;你的心声和倾诉会象一个荧火虫那样自由逍遥而不在乎有多么光辉,也许闪出的弱光永远无法到达黑色长河的彼岸.如果说过程比目的更有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就更需要一个有自由有民主有公平和有尊严的渠道.人们可以借此彼此自由地交流,而不必按任何人规定的方向去行使,也不必按任何说教去确定自己流向和目的.现代科技已经把这样一个难以被人控制的平台带给了我们,并为我们去创造更多更精彩的过程提供了可能.这让我想起凤凰卫视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叫: “一虎一席谈”.它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做: “一虎一席谈,有话大家谈”. 其实谈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可以让大家谈.同样, 今天的网络世界也为我们去网上笑侃红尘敞开了一个自由的大门. 既然是笑侃红尘,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什么条条框框,什么清戒规律,什么严肃严谨,什么假大空虚,统统可以把它们扔到一边去.只要不伤害他人,只要不违法乱纪,只要不违背人的普适价值观,谁都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都可以用一种轻松自由的态度去面对和投入.笑侃可以包括我们的深情回忆, 笑侃可以包藏我们的喜笑怒骂, 笑侃可以包含我们的愤世嫉俗, 笑侃可以包涵我们的醉言不慎, 笑侃更可以让我们包揽各种各样的世界观.看今日,红尘何须看破,笑侃自有心态,网络提供平台,世界任我评说. 岂不乐哉,乐哉! 笑侃红尘当比看破红尘好,在虚拟世界里的调侃又比在现实世界里侃好,而在虚拟世界里再用不公开的方式调侃也许比公开的还要好.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挡不住日益发展的科技,现代不健全的制度堵不住信息自由地交流.我们不必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言论自由天堂,在互联网降临我们人间的今天,谁都能幸运地尽享其强大的功能.我们可以游走在自由和禁锢之间,我们可以潇洒在民主和专制之间.你不必去在意那些不喜欢你的人,你也不用去担心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因为网络空间让你穿越的是一个没有主权的太空,在那里谁也无法声称自己有什么领太权.岂不美哉!美哉!


博文的目录设在右下方Blog Archive栏.它按输入的年月日排列的. 点击年显示月目录,点击月显示按日期排列的文章目录,点击标题显示文章内容.


Monday, March 28, 2011

工 资

工 资

刘建平

今天在澳洲,当一个人拥有$5000000(相当于¥30000000)的资本用于投资澳洲房地产的话,如果他(她)能够维持这个资本投资7年的话,那么其工资每小时至少是: $488(相当于每小时¥2938);如果他(她)能够维持这个资本投资14年的话,那么其工资每小时至少是: $795(相当于每小时¥4771);如果他(她)能够维持这个资本投资21年的话,那么其工资每小时至少是: :$1349(相当于每小时¥8097).假如我们拿这最后一个投资时段来看待月收入或年收入的话,很容易推算出结果.其月收入为$222135(相当于¥1332810),而年收入就是: $2665623(相当于¥16000000). 这里说的工资或年薪也许还不十分准确.因为,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在工作,他们照样可以得到上述的收入.有很多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世界上更有无数的人在梦寐以求地追求这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可是哪个高等学府都没有这样的教科书和学科可以教导人们怎样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然而它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时我们回想起它的易难程度,就如同用手指轻轻地捅破一张纸那样容易.
二十几年前来到澳洲的中国留学生,今天拥有$5000000资产的人早已不在少数了,有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这个数.问题是如何理财?怎样让这笔财富按照一个稳定的规律去增值?甚至不必自己再去辛苦地工作了,其照样能坐享其成,拿到那样高的收入? 今天看来这也已经不是什么神话了.但它又不是人人都能搞得清楚的事. 当一个人不再工作了,而每小时照样能获得那样高的收入的话,那么严格的讲,它不应该称为:工资. 因为,这种收入来源与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付出已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了,完全是资本和投资带来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 “文明剥削”.
什么叫工资?西方人有几种说法:一个是WAGE,周工资;一个是SALARY年薪;还有一种是CONTRACT PAY计时或计件承包工钱.无论哪一个,都是一方用自己的体力或脑力付出去获得另一方用金钱的偿付.它们都属于工资的范畴.在中国大陆,还有一种更低的偿付方式叫:津贴.三四十年前,在中国大陆服役的义务兵,第一年的津贴每月就只有¥6(相当于$1),第二年是¥7,第三年是¥8,第四年是¥10, 第五年是¥15.我就曾经这样拿了五年的津贴.当时上海的学徒工是¥18,满师后为¥24,最后是¥36. 奇怪的是,人们拿这那样低的工资,却在指责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问题,明明自己的剩余价值被他人拿走了,却在说别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今天,这一切都早已回归到它本来的轨道上了.可是,工资还是一个人生遇到的难解的魔方.虽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可以再次把被人扭曲的工资概念恢复过来,可是在付出和回报的关系上,绝大多数人永远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奥秘;即使明白了这当中的奥妙, 绝大多数人也未必敢于跨进 “雷池”一步;即便跨了进去,也不见得都搞得清楚:“工”和“资”之间的奇妙关系.
其实,当各种社会都溶入进了资本主义化的体制时,再去守住和讲究原来的那个“工资”概念,似乎有些让人感到很“悲哀”.我们应该把它拆成“工”和“资”来看待.“工”代表人的智慧,“资”代表这种智慧的回报.无论是替别人打工还是自己投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智慧工作,它们所追求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那就是“资”的回报. 由于所用的智慧不同,得到的回报不同而已.在现代真正的资本主义的体制下,拿工资的雇员照样可以剥削老板;而搞投资的资本家也照样可以拿工资.它们之间很难用一条明确的界限来划分清楚的. 然而上述“工”和“资”的关系却是永恒不变的.
今天,人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寻找一个能够将“工”的智慧快速倍增成“资”的回报上.不论这是个什么东西?它叫什么?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这个东西能够快速翻倍增长,并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它就是我们应该为此忙攉的对象.不过,我们常常又会发现,这不是些个东西,而是一些规律.当一个人逐步把"工资"看成“工”和“资”的规律时,财富的大门就开始向他们敞开了.有人说,尽管房产投资好,存在着那样快速增值的规律,可是我没有那么多钱.这种“工”所体现出来的 “智慧”,其实就是获得“资”的最大障碍.钱多钱少不是真正的关键,而发现规律才是最重要的.从“资”的翻倍规律上讲,一瓶茅台酒的增值速度还会大于房产增值的速度.2011年2月底在上海,一瓶1952年价值才不到¥10的茅台酒竟然可以被拍卖到¥1260000,它同样存在着一种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工”与“资”关系的规律.什么事情事后被人点破了好象都没有什么希奇的,可是事先要将“工资”拆成“工”和“资”两个概念来理解就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跳出过去那个“工资”的老概念,把思维的注意力转移到探索身边的“工”和“资”的规律上.那么,也许谁都能轻易获得每小时$1349的“工资”回报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