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自己作品放在网上传播,还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在网上相互传送这些网上作品.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交流,增进沟通,分享快乐,传递友谊.而那些网上作品绝大部分是正面的,优秀的,和高品位的.正因为是这样,很多人才希望先睹为快,才觉得应该让自己的好友共同分享.同时,那些作品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几乎无所不涉及.可以说它在真正意义上涵盖了我们世间红尘,也成了现代网络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了.更有甚者,现在的网络是包罗全世界的,什么样的人们,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言论,什么样的文化, 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品种, 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主意,……都可以流传到网上去.当我们面对网络上滚滚而来的人世红尘,并在我们得到这些信息,知识,和享受之余,也会勾起我们对这个世界新的看法,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也会驱使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公平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平台.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把各自的思想,意识,理念,乃至信仰,主义和灵魂真正融入到我们这个地球村中去,并让大家来共同评判和取舍,而不再是由极少数人说了算,或只受少数人控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进步.假如古人有了我们今天科技手段的话,他们何须悲愤地看破红尘呢? 我们现代人是幸运的,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笑侃红尘,用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 网络是一个公平的舞台,是一个自由的天地,是一个轻松的乐园,是一个虚实兼备的世界.网络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一个界面,它可以让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东西从虚拟世界里得到;同时它又可以让我们通过对虚拟世界的倾吐发泄后,带着更深的感受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在网络上笑侃红尘,可以让我们尽情和真实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发表自己的想法.你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读者和观众,谁也不会来过分地限制你,谁也不会在乎你说些什么? 你的思想和声音会自然地流入一个你从不知道的山涧河道,也许会在一个陌生的方向和空间发出一个你所盼望的回声;你的心声和倾诉会象一个荧火虫那样自由逍遥而不在乎有多么光辉,也许闪出的弱光永远无法到达黑色长河的彼岸.如果说过程比目的更有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就更需要一个有自由有民主有公平和有尊严的渠道.人们可以借此彼此自由地交流,而不必按任何人规定的方向去行使,也不必按任何说教去确定自己流向和目的.现代科技已经把这样一个难以被人控制的平台带给了我们,并为我们去创造更多更精彩的过程提供了可能.这让我想起凤凰卫视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叫: “一虎一席谈”.它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做: “一虎一席谈,有话大家谈”. 其实谈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可以让大家谈.同样, 今天的网络世界也为我们去网上笑侃红尘敞开了一个自由的大门. 既然是笑侃红尘,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什么条条框框,什么清戒规律,什么严肃严谨,什么假大空虚,统统可以把它们扔到一边去.只要不伤害他人,只要不违法乱纪,只要不违背人的普适价值观,谁都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都可以用一种轻松自由的态度去面对和投入.笑侃可以包括我们的深情回忆, 笑侃可以包藏我们的喜笑怒骂, 笑侃可以包含我们的愤世嫉俗, 笑侃可以包涵我们的醉言不慎, 笑侃更可以让我们包揽各种各样的世界观.看今日,红尘何须看破,笑侃自有心态,网络提供平台,世界任我评说. 岂不乐哉,乐哉! 笑侃红尘当比看破红尘好,在虚拟世界里的调侃又比在现实世界里侃好,而在虚拟世界里再用不公开的方式调侃也许比公开的还要好.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挡不住日益发展的科技,现代不健全的制度堵不住信息自由地交流.我们不必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言论自由天堂,在互联网降临我们人间的今天,谁都能幸运地尽享其强大的功能.我们可以游走在自由和禁锢之间,我们可以潇洒在民主和专制之间.你不必去在意那些不喜欢你的人,你也不用去担心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因为网络空间让你穿越的是一个没有主权的太空,在那里谁也无法声称自己有什么领太权.岂不美哉!美哉!


博文的目录设在右下方Blog Archive栏.它按输入的年月日排列的. 点击年显示月目录,点击月显示按日期排列的文章目录,点击标题显示文章内容.


Tuesday, March 29, 2011

错 救

错 救

刘建平

发生了灾难,我们都会及时地去救助.这种救援一般都是出于正面和积极的心态去做的.没有人想去帮倒忙.可是,如果营救人员没有足够的知识或受过一定的训练,他们不仅不能帮忙,而且还会帮倒忙,甚至酿成更大的错误,不仅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还会殃及更多的人们.2011年日本发生的核灾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当核电厂发生了严重的核灾难,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究竟是用水攻,还是用土攻,甚至采用其他什么更好的方法.第一,日本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预案(他们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会那样严重.他们的设计是防三米海啸,可是这回他们遇上了十四米海啸);第二,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实际经验来处置这场危机(在日本的历史上,他们吃够了核轰炸的苦头,可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核泄漏的大灾难.也没有与俄国人合作过);第三,他们采用了一种极其错误的方法:水攻,来对付核灾难.这又将一场本来已经够严重的核事故更加扩大化(水用得越多,后果就越严重.那么多的水喷下去,你怎么把它们再回收起来?假如不作回收,那它的后果比切尔诺贝利事故还要严重.).第四,他们在时间的掌握上一再酿成大错(直到今天还把时间白白浪费在无效劳动上.天皇必须再次宣布“无条件投降”,让国际社会来介入.这是必然的选择,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第五,他们为了严守自己的核秘密,一再拒绝美国,法国,俄国的关键性“帮助”(难道日本当局想让上亿的日本人民的性命与他们的核秘密同归于尽吗? 为了大和民族避免将来成为怪胎之国,天皇应该再次鼓起勇气宣布接受公开一切).
直到今天为止,日本还在错救一场核灾难.与此同时,在日本仍然不想让国际社会深入介入其核设施的情况下,和他们还在幻想保守其核秘密的情况下,可能国际社会的大量救助也是一种错救.因为,当美国人想核实日本那么多核燃料棒的去向和核材料储存情况,当中国人想知道地震是否会造成海下油气资源流向日本的可能,当国际社会想知道日本是否也在秘密研发自己的核武器,等等,若日本人不能用坦诚和公开的态度来面对人们的种种猜测和怀疑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说服自己这不是错救呢?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会比任何人都关心和着急这件事,那就是美国人.他们因为向日本人扔过原子弹,所以他们就永远背上了害怕报复的沉重包袱.美国人在日本周边的二百六十多个侦察基地和设备根本就看不到日本人的关键秘密,这下可好,机会来了.没有想到被日本人一再拒绝.我认为日本人早晚会让美国人进去的,只是如何掩盖秘密的时间问题.日本人究竟在自主研发核武器方面走到了一个何等程度? 连美国人自己心里也没有一个底.今天在网上已经有人在猜,是不是日本人自己在海下搞实验把事情搞砸了?也有的人猜,是不是美国人又在搞小动作,想以此搞清楚或阻止日本人自己拥有核武器?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引起美国人的高度警觉.假如这个问题真的被美国人猜中的话,那么上帝又一次为我们制止了日本人可能为世界带来的更大伤害.在这样大的怀疑下,日本人怎么就沉得住气,还在坚持用保密来应对国际社会? 真简直不可思议.
中国人总是以德报怨,一再用自己错救去温暖一颗仇恨永不熄灭的心.毛泽东周恩来的错救换来的是钓鱼岛被占的结果,中国人放弃战争赔偿的诉求换来的是钓鱼岛撞船事件.今天中国领导人还不得不这样做.中国援救的货物运抵日本,日本人不仅不思感谢,反而百般刁难,强烈要求中方自己负责去送货.最后,中国人不得不自己花钱雇用人去分发这些物资……喂! 是谁受灾?是谁要这些东西的?为什么中国的热脸要去贴日本人的冷屁股?如果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援助那样反感而中国人还要坚持这样做,那么这不是错救又是什么?难怪别人要说:中国人的援救是别有用心吧? 或许是辐射把人的脑子都搞坏了?假如今天的日本人在每年举行的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仪式中,也把纪念三十万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放进去一块祈祷的话,那么没有人会抱怨这种错救.正因为日本人的后代根本就不把自己伤害别人造成的死难当一回事儿,而把自己有罪和无罪先辈的死难当作祭拜的对象,你能说服世人去相信日本人的基因对世界和平没有任何威胁吗? 你能否定中国人仍然在尽力救助日本人不是以德报怨吗?
遗憾的是,人间社会有时侯即使是 “错”的,也必须去“救”.
否则别人会说闲话的,不然会被他人指责,怕丢面子.要么自己还存在着美好的回报幻想,不然就觉得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如此等等.看来农夫不“救”蛇是农夫的过错,而蛇的挨冻并不是蛇的过错,蛇应该具有被“救”的权利.过去蛇咬人不等于将来还会咬人.就是蛇过去咬过人,农夫还是要去“救”它,哪怕今后农夫再被蛇咬一口,农夫仍然要这样做.也许农夫和蛇都是上帝的造物,谁也灭不了谁,谁也离不开谁.遇到了灾难还必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或许世界上没有那个“错”,只有那个“救”吧? 咳,这真叫什么玩艺儿?

Monday, March 28, 2011

工 资

工 资

刘建平

今天在澳洲,当一个人拥有$5000000(相当于¥30000000)的资本用于投资澳洲房地产的话,如果他(她)能够维持这个资本投资7年的话,那么其工资每小时至少是: $488(相当于每小时¥2938);如果他(她)能够维持这个资本投资14年的话,那么其工资每小时至少是: $795(相当于每小时¥4771);如果他(她)能够维持这个资本投资21年的话,那么其工资每小时至少是: :$1349(相当于每小时¥8097).假如我们拿这最后一个投资时段来看待月收入或年收入的话,很容易推算出结果.其月收入为$222135(相当于¥1332810),而年收入就是: $2665623(相当于¥16000000). 这里说的工资或年薪也许还不十分准确.因为,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在工作,他们照样可以得到上述的收入.有很多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世界上更有无数的人在梦寐以求地追求这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可是哪个高等学府都没有这样的教科书和学科可以教导人们怎样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然而它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时我们回想起它的易难程度,就如同用手指轻轻地捅破一张纸那样容易.
二十几年前来到澳洲的中国留学生,今天拥有$5000000资产的人早已不在少数了,有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这个数.问题是如何理财?怎样让这笔财富按照一个稳定的规律去增值?甚至不必自己再去辛苦地工作了,其照样能坐享其成,拿到那样高的收入? 今天看来这也已经不是什么神话了.但它又不是人人都能搞得清楚的事. 当一个人不再工作了,而每小时照样能获得那样高的收入的话,那么严格的讲,它不应该称为:工资. 因为,这种收入来源与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付出已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了,完全是资本和投资带来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 “文明剥削”.
什么叫工资?西方人有几种说法:一个是WAGE,周工资;一个是SALARY年薪;还有一种是CONTRACT PAY计时或计件承包工钱.无论哪一个,都是一方用自己的体力或脑力付出去获得另一方用金钱的偿付.它们都属于工资的范畴.在中国大陆,还有一种更低的偿付方式叫:津贴.三四十年前,在中国大陆服役的义务兵,第一年的津贴每月就只有¥6(相当于$1),第二年是¥7,第三年是¥8,第四年是¥10, 第五年是¥15.我就曾经这样拿了五年的津贴.当时上海的学徒工是¥18,满师后为¥24,最后是¥36. 奇怪的是,人们拿这那样低的工资,却在指责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问题,明明自己的剩余价值被他人拿走了,却在说别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今天,这一切都早已回归到它本来的轨道上了.可是,工资还是一个人生遇到的难解的魔方.虽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可以再次把被人扭曲的工资概念恢复过来,可是在付出和回报的关系上,绝大多数人永远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奥秘;即使明白了这当中的奥妙, 绝大多数人也未必敢于跨进 “雷池”一步;即便跨了进去,也不见得都搞得清楚:“工”和“资”之间的奇妙关系.
其实,当各种社会都溶入进了资本主义化的体制时,再去守住和讲究原来的那个“工资”概念,似乎有些让人感到很“悲哀”.我们应该把它拆成“工”和“资”来看待.“工”代表人的智慧,“资”代表这种智慧的回报.无论是替别人打工还是自己投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智慧工作,它们所追求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那就是“资”的回报. 由于所用的智慧不同,得到的回报不同而已.在现代真正的资本主义的体制下,拿工资的雇员照样可以剥削老板;而搞投资的资本家也照样可以拿工资.它们之间很难用一条明确的界限来划分清楚的. 然而上述“工”和“资”的关系却是永恒不变的.
今天,人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寻找一个能够将“工”的智慧快速倍增成“资”的回报上.不论这是个什么东西?它叫什么?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这个东西能够快速翻倍增长,并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它就是我们应该为此忙攉的对象.不过,我们常常又会发现,这不是些个东西,而是一些规律.当一个人逐步把"工资"看成“工”和“资”的规律时,财富的大门就开始向他们敞开了.有人说,尽管房产投资好,存在着那样快速增值的规律,可是我没有那么多钱.这种“工”所体现出来的 “智慧”,其实就是获得“资”的最大障碍.钱多钱少不是真正的关键,而发现规律才是最重要的.从“资”的翻倍规律上讲,一瓶茅台酒的增值速度还会大于房产增值的速度.2011年2月底在上海,一瓶1952年价值才不到¥10的茅台酒竟然可以被拍卖到¥1260000,它同样存在着一种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工”与“资”关系的规律.什么事情事后被人点破了好象都没有什么希奇的,可是事先要将“工资”拆成“工”和“资”两个概念来理解就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跳出过去那个“工资”的老概念,把思维的注意力转移到探索身边的“工”和“资”的规律上.那么,也许谁都能轻易获得每小时$1349的“工资”回报吧?

排 泄

排 泄

刘建平

看来四十五岁前,人的吸收好象比排泄更重要;而四十五岁后,人的排泄可能比吸收更重要了.因为年青力壮的时候,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排泄一般不成问题.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几乎很多问题都出现在排泄上.因为摄入的营养过多,剩余物无法及时有效地排除体外,造成了血管堵塞,高血压,肥胖等等一系列毛病.甚至有些人就冤枉地 “牺牲”在排泄遇到困难的时候.今天,无论那个社会,好像被饿死的人几乎很少听到,而营养过剩却真正成了当代主要的健康问题.
有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时,开始研究养生和注重保养了.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健身和饮食调理上,这是好事.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排泄.如何尽可能地让摄入体内多余的东西排除去?这的确是门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人人都被连累在内的学问.上帝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两个主要排泄通道,一个可以排泄 “固体”,一个可以排泄 “液体”.还给了我们一张可以排汗的皮肤.当然,严格地讲,人的五官不仅是进口的通道,同时也是排泄的出口通道.口鼻可以排泄废气,痰从口出,涕从鼻出;眼睛在流出眼泪的同时,也可以排泄出有害物质;两只耳朵哪个不排屎呢?不过,我们能加以利用的排泄通道是很有限的.谁也无法再增加什么新玩艺儿.当然非常有钱的人还可以增加什么换血,过滤血之类的豪华服务项目.但这毕竟不是多数人能消费得起的.绝大多数人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来考虑养生问题.问题是:人到了岁数后常常会把方向和重点搞错了.绝大多数人对吃进口的东西非常讲究和重视,而对排泄不屑一顾.可是法国人非常 “前卫”,他们不仅重视,而且还特别讲究.很早就发明了一种东西,叫:Bidet,中国人把它翻译成:坐浴湓.在不少豪宅的厕所里,一般都配有这种东西.而在我们东方人的住宅里,绝大多数的人家家里,甚至高级的宾馆里都没有这样的 “先进武器”.很多人连见也没见过,听也没听过.即使有极少数人拥有这玩艺儿,也只知道它是一种洁具.其实不然,它不仅是洁具,同时也是一个很好帮助人们排泄的工具. Bidet上的冷热水龙头可以控制水温,用适当的水温去机械性地冲击和刺激“出口”时,无疑会有效地加速体内肠子的蠕动,从而可以大大帮助排泄.于是日本人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一个电脑式全自动喷水马桶.他们想把马桶和Bidet结合在一起.可惜,日本鬼子没有想到Bidet的手控水机械冲击力的功能是电脑无法取代的.要么,日本人排泄的 “固体”是没有粘性的吧? 所以,日本人发明的东西在真正的排泄战场上不如象法国人的Bidet那样实用.只能说是排泄的 “花瓶”.老寿星宋美玲活过百岁,而且跨了三个世纪.她有一个一般人不会用的秘诀.她用浙江人的土办法,每天让护士用温水帮助她灌肠排泄.这就是现代医学上说的 “水肠疗法”.按理说老人的体力消耗少,吃得也不多,不会有太多的东西积存吧?可是她非常重视排泄问题,即使不多,也要排泄掉.为什么? 因为哪怕那些很少的废物停留在体内也会起到不好的作用.你看,她做的功课比吃东西还要慎重其事.我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没有她那个福气,只能做些其它行之有效的事.譬如,每天大量喝水,有助于将体内的许多杂质通过小便排出体外;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也有助于将体内的许多杂质通过皮肤的汗腺排出体外,等等.我曾经见过一位高寿僧人,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排泄秘诀.他每天怀揣一个小瓶,里面装着看似黑色的粉末.有时会见他用手指沾些这种粉末放在鼻孔口,然后深深吸气.顿时,就会仰天打个喷嚏.问他为何坚持这样做? 他说:这是叫上面的排泄,对身体很有好处. 这哪是普通的排泄啊? 简直是强“己”所难呀!
人的身体需要排泄,人的精神也需要排泄.我们要将有些过去取得的成就和辉煌,过去拥有的心态和能力,过去习惯的做法和思维,甚至过去认为是对的东西,等,都应该主动地排泄掉.因为过去的成就和辉煌都已是烟过云散的东西,还拿那些个东西来面对现实只能得到的是心态不平衡和烦恼;过去的心态和能力都已是渐渐失效的东西,欲用那些个东西来应对今天的生活肯定是力不从心的; 过去习惯的做法和思维都已是陈旧老套的东西,当你还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来处理眼下的一切,自然会处处碰壁; 特别是对于过去的“对”与“不对”,“是”与“非”等东西,今天你要尽可能把它们倒过来看,或作换位思考,否则老人会折寿的.不过,精神上的排泄不象前面说的那样容易.上帝没有给我们什么有效的通道.很多东西是深深地镶嵌在脑细胞里,很难排除掉的.越是陈旧的东西,镶嵌得就越深.相反,越是新鲜的东西,却很容易被排掉.所以,四五十岁后要做得一项艰巨的工作就是:如何排掉老旧的东西,同时吸收新近的东西.
我们的脑袋能不能排泄?有人会问:脑袋怎么排泄?它哪来出口?其实脑袋也有排泄的途径.那就是多动脑筋,千万不要让它闲着.因为,在用脑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大脑依赖运作的电-化能量.当这些能量被使用后,会形成许多无用的废料而被静脉循环带回来,最后被人的三个主要通道排泄掉.排泄的越多,脑袋就越健康.当一个老年痴呆者大部分大脑皮层和功能都萎缩掉时,他们脑袋的排泄能力也就大大减弱了.老人都会渐渐糊涂的,他们想什么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去想.同样,人的体内和精神排什么东西自己是无法具体去操作的,也不是人能管的事.而我们去思考和营造一个排泄的大环境却是非常重要的.

Wednesday, March 23, 2011

核 电

核 电

刘建平

利用原子能发电是人类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你不用这项清洁能源技术能行吗?法国的大部分电力来自于核能发电.在最发达的工业八大国的电力来源中,核能发电的比例是最高的.假如要求他们改用传统能源发电的话,目前这个地球是根本无法供应那么多能源的.由于发生了两次重大核电厂的灾难事故,一次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核灾难和最近的一次福岛多个核电厂由大海啸引起的核灾难,人们开始重新反思这一切了.可能将来首先会在最发达国家中产生强大的人民反核运动,甚至会越演越烈.但是不管老百姓怎样反对,也不管将来是否还会继续发生更严重的核电厂灾难,谁都无法阻止它.甚至还会出现威力更加强大和更加危险的发电技术和设施.譬如:利用氦三的核聚变技术(即人造小太阳)来发电,就会在不久的将来问世.这项技术在实验室里早已获得成功,可惜的是没有原料.假如我们能将月球上取之不尽的氦三运载下来利用的话,也许早就有人这样干了. 威力(POWER)越大,可以获益更大,但同时也要承担它可能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光想占它的便宜,而不想付出代价,天下哪有那样的好事? 任何设计的人员和极力主张推行的人,在最初都会拍着胸脯向别人保证它如何如何安全,当局们也会严密地审核一切有关的安全细节,但是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确保它们绝对不出意外事故.日本人的核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他们怎么会想到地震引发海啸的问题?他们怎么会想到在那里会发生9级那样大的地震?即使想到了那么多的意外因素,你还能设计吗?你还能进行下去吗? 所以要干的人是不能把这些非常小的概率因素考虑进去的.可是,老天爷偏偏让它发生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我们不要觉得冤枉,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呢.我们完全可以猜测到更大范围和更坏情况的灾难.那些不是没有人想不到,而是人类只能在生存和小概率灾难这两者之间进行博弈.没有发生就算我们的运气,发生了就只能认倒霉.反核运动的人只是着眼于解决安全问题,可是他们也解决不了能源问题.当能源问题成为每个国家都无法克服的困难的话,天下大乱引发战争和社会动乱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要远远超过核电灾难带来损失.与很多问题类似,社会和政府只能在权衡这两者中间取其“轻”而已.对于我们的每一个人来说,当核事故没有发生时,我们大家都是受惠者,今天谁不享受着电带来的好处呢? 而当事故发生时,谁靠近谁倒霉;谁被包括和覆盖,谁就受害.谁能跑得掉呢? 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核灾难,政府先后动员了80多万人次去攻克,为此已经死去的人多达20-30多万人,而且将来还要因此死去更多的人.特别是辐射造成那里人们的基因被改变,和下一代人中出现很多畸形儿.最糟糕的是几百公斤的核原料还被水泥封存在下面,谁敢担保哪天温度不会因什么不可预测的原因而上升?现在那个25年前浇铸的外壳开始破裂,政府还要花10亿美元和多年的时间重新覆盖,谁能确保在完成之前不再发生什么意外? 假如上帝真能露脸保佑它的话,也必须等待至少800多年,在核衰变后才能重新进入这个无人区.今天,日本也同样面临如何处理留在那里,但又移不走的几百根核燃料棒.这个蛋丸之国又有多少面积可以作为那样的无人区呢? 日本人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把9-10级的地震问题考虑进建立核电厂的问题里的,否则就建立不起那么多核电厂.这又让人联想起中国的三峡葛州大坝.谁会把10级以上的特级地震,战争,或什么小行星的撞击问题考虑在内呢? 不发生这些事情,中国人就可以享受水利发电带来的巨大收益;可是一旦真的发生了难以控制的意外灾难的话,就只能面对半个中国被大水冲毁和淹没的超级灾难,人们也只能无怨无悔地为此作出和承担下难以想象的牺牲.无论是核电也好,超级水电站大坝也罢,都是我们人类自认为“绝对”不会出问题,自愿为了当下的巨大能源利益冒险,而给后人留下的一个个不可预测的后果.

Tuesday, March 22, 2011

海 啸

海 啸(二)

刘建平

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和2011年的日本大海啸都是极其典型的范例.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更大灾难,人们也许会思考如何在这种极端灾难中逃生问题.有人说,大海啸的威力极其强大,不可阻挡;有人说,任何地面上的建筑都会被摧毁;还有的人甚至更悲观,说我们无处可逃.不过,当你把那两起的大海啸灾难的录像片仔细看几遍后,就会发现,再大的海啸都只能冲击地面以上的东西,而不能对地下的设施构成冲击性的破坏.当然,水是唯一能淹没的破坏因素.假如人们能够避开大海啸的机械冲击力,同时又能解决大水来时氧气被暂时隔绝的问题的话,那么人们就完全有可能在大海啸中幸存下来.从两次的海啸情况来看,人们应该有一定时间来逃生的.有很多的实例都说明有些人不仅自己逃了出来,而且还帮助了别人一同逃出.但是,多数人是因为无处可逃,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躲避,故只能葬身大海.假如将来国家建立了海上预警机制,那么研究海啸的逃生设备一定会引起一些人的兴趣.我们首先要问:这样的逃生设备应该具有哪些功能?配备哪些东西?以及设计成什么样的模式?.....才能真正有效地来帮助人们在大灾难来临时逃生?其次我们还会想到,这两次大海啸可能还不是最厉害的情况吧? 因为它们掀起的巨浪据说在10米至20米之间.假如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海洋的话,那它掀起的巨浪可能高达百米以上.但是,不管它的浪有多高,水对地下设施的机械冲击破坏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能躲过这种 “一过性”的巨浪横扫冲击的话,我们就能生存下来.那么,针对这样 “一过性”的水淹隔氧现象,我们究竟需要配备多长的氧气供应能力才是比较合理的? 再次,大海啸破坏是极其巨大的,海啸过后会变得满目沧痍,很有可能被什么东西埋在下面.那么,我们又如何从被压的环境中进行自救,从地下面突围出来?.....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会摆在人们的面前.
这种设备可以设计得很复杂,不过我认为它起码要符合以下几个最基本的条件:(1)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抗冲击性和抗压性;(2)它至少要象潜水器那样有很好的密闭舱;(3)它的门必须象潜艇的门那样密封完好,而且必须有多个出口,以及向内和向外开启的两种功能;(4)
它不能完全设置在地下面,也不能设置在地上面,应该把绝大部分的主体设计在地平面以下;(5)它应该有对外视窗功能;(6)舱内必须配备氧气设备,以及具有向外泄压的功能;(7)它必须配备通讯和求救设备;(8)它还应该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器材和物品,诸如携便式工具,照明蓄电设备和工具,水和食物以及药品等急救包等.
不过这也有个“坏处”,假如有一天你真的经历了这样的事,并从地底下钻了出来,看到整个城市已经变得空无一人时,你会不会被恐怖所击倒呢?

Monday, March 21, 2011

为 何

为 何

刘建平

最喜欢问“为什么?”的莫过于小孩子,有时他们一直可以追问到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地步,甚至有时让一些父母们感到闹心。孩子们是出于好奇和求知这样做的,而不是有意要与谁过不去。这是人类的天性。没有这种特有的天性,我们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的大脑常常就会问自己“为什么?”。在这样的动机下,人们便会去寻找其原因,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说,这是上帝赐给我们人类的“礼物”。可是,我们人类对许多可以想到的终极问题实在无法用这条途径来回答和找到答案。有太多的问题我们目前根本无法和不可能找到它们的原因,于是只能从“如何?”的角度来想想眼前能做的问题。当然,更多的结果是连“如何?”也帮不了任何忙。
在西方,当一个人面对别人提出的“为什么?”的问题开始用“这是上帝......”来回答时,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逃避或回避这个问题了。因为这种看似“最负责任”的回答实在是最无奈和可以最不需要负责任的方法,也是最容易让人自我解脱的途径。假如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就这样说,就不会有他的万有引力公式,假如爱因斯坦在发现相对论之前就这样想,就不可能有他的理论。但是,他们两个伟人最后都异口同声地这样说了。这说明,当他们再也研究不下去的时候,可能谁都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草草给出一个结束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不要太在乎别人最后匆忙而无奈的回答。因为,这些看似“流芳百世”或“万古常青”的说法很快就会被后面人的发现淹没掉的。不过应该承认,能够习惯把问“为什么?”放在首位的人,多少会在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些。
在东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习惯是较多地抑制着人们用“为什么?”的方法去思考,更多的是向人们教育和灌输“如何”去做。一个老是喜欢问“为何?”的人,在东方许多国家的主流社会中常常是不受欢迎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日本“最好的臣民”就是思考“如何”崇拜和服从自己的天皇?中国 “最好的官员”就是去想“如何”与党中央在政治上高度地保持一致?长期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就自然会逐渐地让那里生活的人们生成一种能够适应那样环境的基因。而这种差异又会反过来对社会的差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东方的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如何”稳定,其次再是“为何?”的好处。也许他们会说: “一个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再好的国家,如果政治统治不能稳定的话,那么它又有什么用呢?”在这个大框架下,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习惯它和接受它,并把它作为自己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总有一部分人还保留着异样的基因。他们会在众多的群体中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常常会被主流势力“残酷”地抑制掉,或最后被同化掉。于是,想要在这种环境中有所发展和生存的人,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你可以去想那个 “为什么?”或关起门来说那个“为什么?”,甚至在表面上让别人感觉到你从来不会去想那个“为什么?”。任何人都必须在这层保护膜下去做想一些有限的 “为什么?” 。当一个为官者能很好地运用“如何”思维的修养来包装自己内心的“为什么?”的话,那么他的仕途就会比较成功。问题是,当这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时,为什不去想想别人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也许,这个问题同样是不能用“为什么?”的思维去想,而只能按 “如何”的途径去做吧?所以,在东方一些国家任职的官员,假如自己有太多 “为什么?”想法的人,必须首先用“如何”的思维进行自我调整,即使扭曲自己也必须这样生存,否则很快就会被主流社会淘汰出局的。
能问“为什么?”的人还不是最精彩的,喜欢说“为什么不...?”(WHY NOT?)的人才有意思呢!你想想,一个可能还没有完全把握的人,欲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也许成功,或许失败,这又是一种何等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为什么有的人习惯这样想,为什么有的人不太会这样想?同样,这也无法用“为什么?”来回答的。
在所有“为什么?”的问题中,最残酷的莫过于自己遇到极度灾难时,问自己的“为什么?”。为什么老天爷那么不公平,把这样的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呀? 当然,人处于极度痛苦的时刻,用这样的思维来安慰和疏缓一下自己的情绪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要马上从这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因为它与事无补,对于面对接下来马上要遇到的现实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更耽误事。这时, 唯有用“如何”的思维去收拾后面的一切,哪怕是一个烂摊子。不然,可能会更糟糕。